- 广西植物
- 2025年 第45卷 第2期
- 出刊日期:2025-02-25
【推荐文章】宋利沙 等:为明确引起广西钦州市的广西莪术叶枯病的病原菌,探究其生物学特性,并筛选出有效的防治药剂。该研究利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感病叶片进行病原分离,基于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并通过病原菌形态特征并结合其ITS、TUB基因序列联合分析确定其分类地位,同时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测定法研究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及4种药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1)根据病原菌菌落、孢子形态等特征,以及多基因联合系统发育分析确定广西莪术叶枯病病原菌为间座壳属真菌菜豆间座壳。(2)最适于该病原菌生长的培养基是PDA,最佳碳源、氮源分别是葡萄糖和蛋白胨; 25~28 ℃有利于菌丝生长,致死温度为56 ℃; pH 5~7有利于菌丝生长; 全光照有利于菌丝生长。(3)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供试的4种药剂对广西莪术叶枯病菌均表现较强的抑制活性,其中250 g·L-1吡唑醚菌酯EC和75%肟菌·戊唑醇WG的抑菌效果较好,EC50值分别为0.055 0 μg·mL-1和0.121 6 μg·mL-1。综上认为,广西莪术叶枯病菌为间座壳属真菌菜豆间座壳,其菌丝生长受温度、光照、pH、碳氮源条件影响明显,250 g·L-1吡唑醚菌酯EC和75%肟菌·戊唑醇WG可作为防治叶枯病的候选药剂。该研究结果为广西莪术叶枯病的有效防治提供了理论指导。
- 刘振强1, 周淑鑫1, 周露瑶1, 林宇轩1, 刘 爽1, 张 倩1, 孙 艳1, 陈庆山2, 张丽莉2, 匡海学1, 刘 艳1,杨炳友1*
- 防风地上部分化学成分及抗炎活性研究
- 2025,45(2):207-216
[摘要](120)
[PDF](31) [HTML]
- DOI:10.11931/guihaia.gxzw202408047
- 刘 坤1,2, 付鑫垚1, 郭 彤1, 张婉月1, 赵庆生3, 孔泽娟4, 程 华4*, 宋 恒5
- 桑树桑黄总三萜的提取纯化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 2025,45(2):217-227
[摘要](86)
[PDF](39) [HTML]
- DOI:10.11931/guihaia.gxzw202404018
- 宋利沙, 蒋 妮, 丘卓秋, 詹鑫婕, 张占江*, 韦树根, 施力军, 林 伟, 黄 琦, 闫志刚
- 广西莪术叶枯病病原菌鉴定、生物学特性及室内药剂筛选
- 2025,45(2):228-239
[摘要](94)
[PDF](27) [HTML]
- DOI:10.11931/guihaia.gxzw202406026
- 曹晶潇1, 邢琴琴2, 卜家豪2, 韩文军2, 周 韬2,3*
- 生长周期对四数九里香叶片代谢物的累积影响
- 2025,45(2):240-250
[摘要](104)
[PDF](42) [HTML]
- DOI:10.11931/guihaia.gxzw202402037
- 滕明雪, 廖广凤, 黎云清, 钟金明, 黄承鸿, 刘嘉艺, 卢汝梅*
- 东京银背藤中一个新的异戊烯基异黄酮
- 2025,45(2):251-261
[摘要](94)
[PDF](23) [HTML]
- DOI:10.11931/guihaia.gxzw202404062
- 温美娟1, 沈 奇1, 邹秀崽1, 李春雨1, 张宇轩1, 潘启取2, 陈胜文2*
- 唇形科香料植物挥发油成分与遗传相关性分析
- 2025,45(2):262-274
[摘要](124)
[PDF](30) [HTML]
- DOI:10.11931/guihaia.gxzw202403031
- 王一谋, 陈章贤, 沈晓江, 朱奎霖, 董维茂, 尹 蕊, 何红平, 董发武*
- 八角茴香果实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 2025,45(2):275-285
[摘要](78)
[PDF](57) [HTML]
- DOI:10.11931/guihaia.gxzw202406021
- 刘付永清1, 付琼耀1, 邵 敏1, 秦一心2, 罗斌圣2*
- 桂东南客家跌打损伤传统药用植物的民族植物学研究
- 2025,45(2):286-295
[摘要](116)
[PDF](30) [HTML]
- DOI:10.11931/guihaia.gxzw202405009
- 刘付永清1, 付琼耀1, 邵 敏1, 秦一心2, 罗斌圣2*
- 桂东南客家跌打损伤传统药用植物的民族植物学研究(附件)
- 2025,45(2):286-295
[摘要](80)
[PDF](24) [HTML]
- DOI:10.11931/guihaia.gxzw202405009
- 李金玲, 廖广凤, 玉其方, 谢达晶, 陈 连, 张进燕, 卢汝梅*
- 壮药水龙的苯丙素和黄酮类成分及其细胞毒活性研究
- 2025,45(2):296-305
[摘要](104)
[PDF](35) [HTML]
- DOI:10.11931/guihaia.gxzw202403007
- 张 宝1,2, 金倩倩3, 陈婷婷1,2, 李 丽3, 孙 绪4, 刘 佳1,2, 李勇军3, 李 悦1,2*
- 蛇含委陵菜的三萜类成分及其细胞毒活性研究
- 2025,45(2):306-316
[摘要](88)
[PDF](29) [HTML]
- DOI:10.11931/guihaia.gxzw202308015
- 梁胜焕1,2, 朱 慧2, 韦垠洲3, 郭东强2, 杨 梅1*
- 大叶桉家系精油组分及抗菌活性研究
- 2025,45(2):317-327
[摘要](120)
[PDF](22) [HTML]
- DOI:10.11931/guihaia.gxzw202406027
- 赵小超1, 柴 玲2, 林 霄3*, 商 勋1, 葛竹妹1, 万广闻1
- 鬼点灯化学成分及抗结直肠癌活性研究
- 2025,45(2):328-336
[摘要](112)
[PDF](21) [HTML]
- DOI:10.11931/guihaia.gxzw202401033
- 范晶钰1, 任雨敏1, 唐 鲜1, 李玖一1, 马丹炜1,2*, 聂申明3
- 西南手参醇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和体外抗肿瘤活性评价
- 2025,45(2):337-346
[摘要](88)
[PDF](31) [HTML]
- DOI:10.11931/guihaia.gxzw202402019
- 展莉平1, 任雪洋1, 张笑一1, 王瑞飞1,2, 孔盈利1, 王 强1,2, 李明军1, 杨清香1,2*
- 基于FUNGuild的山药腐烂块茎真菌群落研究及潜在病原真菌的分离鉴定
- 2025,45(2):347-359
[摘要](116)
[PDF](41) [HTML]
- DOI:10.11931/guihaia.gxzw202401035
- 李可铖1,2,3, 王富贵1,2,3, 王再旺1,2,3, 张晓玉1,2,3, 尤古丽4, 杨生超1,2, 梁艳丽1,2,3*
- 三七开花生物学与繁育系统研究
- 2025,45(2):360-376
[摘要](86)
[PDF](24) [HTML]
- DOI:10.11931/guihaia.gxzw202401043
- 顾元钦, 郑健云, 黄 瑾, 胡静雯, 丁 妹, 杨 帆, 杜 勤*
- 丛枝菌根真菌对穿心莲生长及有效成分的影响
- 2025,45(2):377-388
[摘要](86)
[PDF](30) [HTML]
- DOI:10.11931/guihaia.gxzw202405001
民族/药用植物研究与大健康
- 2025年 第2期 整期pdf文件
- 2025,45(2)
    [摘要](124)
    [PDF]()
- 2025年 第2期 封面
- 2025,45(2)
    [摘要](130)
    [PDF](36)
- 2025年 第2期 目录
- 2025,45(2)
    [摘要](124)
    [PDF](27)
民族/药用植物研究与大健康
- 刘振强1, 周淑鑫1, 周露瑶1, 林宇轩1, 刘 爽1, 张 倩1, 孙 艳1, 陈庆山2, 张丽莉2, 匡海学1, 刘 艳1,杨炳友1*
- 防风地上部分化学成分及抗炎活性研究
- 为研究防风(Saposhnikovia divaricata)地上部分的抗炎活性成分,该研究采用硅胶、ODS等柱色谱方法以及高效液相技术对70%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并结合理化性质及1H-NMR、13C-NMR、MS等波谱学数据对所分离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采用脂多糖(LPS)诱导的RAW 264.7细胞模型测定化合物对一氧化氮(NO)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1)从防风地上部分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姜糖脂A(1),(E)-2-己烯基-O-β-D-吡喃葡萄糖苷(2),(Z)-3-己烯基-O-β-D-吡喃葡萄糖苷(3),正己烷基-O-β-D-吡喃葡萄糖苷(4),sachalinoside B(5),5β,6α-dihydroxy-3β-(β-D-glucopyranosyloxy)-7-megastigmen-9-one(6),phenethyl-β-D-glucopyranoside(7),没食子酸乙酯(8),香草酸(9),蚱蜢酮(10),2-乙氧基-2-对羟基苯基乙醇(11),2-methoxy-2-(4'-hydroxyphenyl)ethanol(12),1,2,3,4,6-penta-O-gally -β-D-glucopyranose(13),(-)-当归棱子芹醇-2-O-β-D-呋喃芹菜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14),(9Z,12Z)-N-(2-hydroxyethyl)octadeca-9,12-dienamide(15)。其中,化合物1-5、7-10首次在伞形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1-15首次从防风属植物中发现。(2)对化合物1-15进行了体外抗炎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1、3、4、7、9、12、14对LPS诱导的RAW 264.7细胞NO释放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 2025,45(2):207-216
    [摘要](120)
    [PDF](31)
- 刘 坤1,2, 付鑫垚1, 郭 彤1, 张婉月1, 赵庆生3, 孔泽娟4, 程 华4*, 宋 恒5
- 桑树桑黄总三萜的提取纯化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 为了优化桑树桑黄总三萜的提取工艺,纯化总三萜并分析其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和抗氧化活性。该研究采用响应面法优化桑树桑黄总三萜的提取工艺,经D101型大孔树脂和Sephadex LH-20层析联用纯化总三萜,结合UHPLC-ESI-MS技术分析三萜成分,并通过CCK8法、DPPH法和ABTS法对其进行抗肿瘤和抗氧化活性测定。结果表明:(1)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时间55 min、提取温度45 ℃、乙醇浓度75%、液料比35:1(mL·g-1),此条件下总三萜含量为10.34 mg·g-1。(2)纯化后的Fraction a(Fa)组分纯度为47.98%,提高了3.8倍; 从Fa中检测出8种三萜成分,即甘草次酸、黄柏酮、熊果酸、大戟醇、24,25-二氢羊毛甾醇、大豆皂苷B、羊毛甾醇、山楂酸。(3)200 μg·mL-1时Fa对肿瘤细胞PC3的抑制率为68.65%,高于5-氟尿嘧啶66.30%; Fa对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均有较高的清除能力,半数清除率分别为42.76 μg·mL-1和66.24 μg·mL-1。该研究为桑树桑黄总三萜的进一步研究和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 2025,45(2):217-227
    [摘要](86)
    [PDF](39)
- 宋利沙, 蒋 妮, 丘卓秋, 詹鑫婕, 张占江*, 韦树根, 施力军, 林 伟, 黄 琦, 闫志刚
- 广西莪术叶枯病病原菌鉴定、生物学特性及室内药剂筛选
- 为明确引起广西钦州市的广西莪术叶枯病的病原菌,探究其生物学特性,并筛选出有效的防治药剂。该研究利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感病叶片进行病原分离,基于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并通过病原菌形态特征并结合其ITS、TUB基因序列联合分析确定其分类地位,同时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测定法研究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及4种药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1)根据病原菌菌落、孢子形态等特征,以及多基因联合系统发育分析确定广西莪术叶枯病病原菌为间座壳属真菌菜豆间座壳。(2)最适于该病原菌生长的培养基是PDA,最佳碳源、氮源分别是葡萄糖和蛋白胨; 25~28 ℃有利于菌丝生长,致死温度为56 ℃; pH 5~7有利于菌丝生长; 全光照有利于菌丝生长。(3)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供试的4种药剂对广西莪术叶枯病菌均表现较强的抑制活性,其中250 g·L-1吡唑醚菌酯EC和75%肟菌·戊唑醇WG的抑菌效果较好,EC50值分别为0.055 0 μg·mL-1和0.121 6 μg·mL-1。综上认为,广西莪术叶枯病菌为间座壳属真菌菜豆间座壳,其菌丝生长受温度、光照、pH、碳氮源条件影响明显,250 g·L-1吡唑醚菌酯EC和75%肟菌·戊唑醇WG可作为防治叶枯病的候选药剂。该研究结果为广西莪术叶枯病的有效防治提供了理论指导。
- 2025,45(2):228-239
    [摘要](94)
    [PDF](27)
- 曹晶潇1, 邢琴琴2, 卜家豪2, 韩文军2, 周 韬2,3*
- 生长周期对四数九里香叶片代谢物的累积影响
- 为探明不同生长周期对四数九里香(Murraya tetramera)代谢物种类差异的影响,建立科学的培育体系及采摘体系,该研究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方法对四数九里香新叶和老叶进行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法(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法(OPLS-DA)对代谢物的组间差异进行分析,采取将差异倍数、t检验的P值和OPLS-DA模型的VIP值相结合的方法来筛选差异积累代谢物。结果表明:(1)共筛选到850个差异积累代谢物(DAMs),其中426 个DAMs在老叶中表达较高,424个 DAMs在新叶中表达较高。(2)对筛选到的DAMs进行分类,共分为41类,其中较为丰富的是羧酸及其衍生物、脂肪酰基、有机氧化合物、苯和取代衍生物、黄酮类、有机氮化合物。(3)通过KEGG进行通路富集分析发现,差异积累代谢物在2-氧代羧酸代谢、嘌呤代谢、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等代谢通路中显著富集。综上认为,在老叶中表达较高的差异积累代谢物与在新叶中表达较高的差异积累代谢物所富集的KEGG通路具有显著性差异。
- 2025,45(2):240-250
    [摘要](104)
    [PDF](42)
- 滕明雪, 廖广凤, 黎云清, 钟金明, 黄承鸿, 刘嘉艺, 卢汝梅*
- 东京银背藤中一个新的异戊烯基异黄酮
- 为探究东京银背藤(Argyreia pierreana)的化学成分及其细胞毒活性,该研究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C18中低压等柱色谱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色谱分离手段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波谱数据结合 参考文献鉴定化合物结构,并采用MTS法测定单体化合物对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1)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argypierin A(1)、4'-羟基-5,7-二甲氧基-6-(3-甲基-丁烯基)-异黄酮(2)、2-羟基-3-甲基蒽醌(3)、rubiadin(4)、rubiadin-1-methyl ether(5)、克罗酰胺(6)、methyl 1,4-di-O-caffeoylquinate(7)、3,4-二-O-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8)、3,5-二-O-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9)、3,5-二-O-咖啡酰基奎宁酸乙酯(10)、ω-hydroxypropioguaiacone(11)、C-藜芦酰乙二醇(12)。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7、10-1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7、11、12为首次从银背藤属植物中分离得到。(2)细胞毒活性评价结果显示,化合物6对白血病HL-60、乳腺癌MDA-MB-231、结肠癌SW480肿瘤细胞株具有较好的增殖抑制活性,其IC50值分别为(10.89±0.37)、(16.37±1.13)、(17.35±0.44)μmol·L-1。
- 2025,45(2):251-261
    [摘要](94)
    [PDF](23)
- 温美娟1, 沈 奇1, 邹秀崽1, 李春雨1, 张宇轩1, 潘启取2, 陈胜文2*
- 唇形科香料植物挥发油成分与遗传相关性分析
- 唇形科香料植物的挥发油广泛应用于香精香料行业。为了明确27种唇形科香料植物的亲缘关系和挥发性成分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该研究依托psbA-trnH条形码明确供试香料植物种属,采用邻接法构建系统聚类树分析27种供试材料的亲缘关系,采用正己烷萃取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通过谱库、保留指数和文献检索进行定性,分析27种唇形科芳香植物叶片的挥发性萜类成分,并比较亲缘关系较近的物种所含成分组成的差异。结果表明:(1)27种唇形科香料植物共检测到64种挥发性萜类物质。(2)香槟薄荷被检测到的种类最多(11种),齿叶薰衣草(9种)和迷迭香(9种)次之。(3)β-石竹烯和(-)-菊酯D分别为14种和15种植物共有成分。综上认为,同属的唇形科香料植物主要成分有一定相似,亲缘关系较近的唇形科芳香植物含有的挥发性萜类类型组成也较为相似。该研究结果不仅为唇形科香料植物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还为植物萜类的代谢研究提供了依据。
- 2025,45(2):262-274
    [摘要](124)
    [PDF](30)
- 王一谋, 陈章贤, 沈晓江, 朱奎霖, 董维茂, 尹 蕊, 何红平, 董发武*
- 八角茴香果实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 为探究八角茴香(Illicium verum)果实的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该研究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和HPLC等色谱技术对八角茴香果实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提纯,利用理化特性和波谱数据及结合 参考文献确定所得天然产物的分子结构,并采用DPPH法评价化合物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1)从八角茴香果实中分离得到2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hydroxy-1-(4'-methoxyphenyl)-2-one(1)、ethyl 5-(acetyloxy)-3, 4-dihydroxy-1-cyclohexene-1-carboxylate(2)、isoshonanin(3)、yunnanensin A(4)、isolariciresinol-9-acetate(5)、isolariciresinol-9'-acetate(6)、kinsenone(7)、对羟基肉桂酸(8)、杜荆素(9)、芹菜素-7-O-芸香糖苷(10)、槲皮素(11)、(2E, 4Z)-脱落酸(12)、paratrimerins H(13)、1-(4-乙基苯基)-1, 2-乙二醇(14)、麦芽酚(15)、丁香酸(16)、莽草酸(17)、莽草酸乙酯(18)、莽草酸正丁酯(19)、原儿茶酸(20)、原儿茶酸甲酯(21)、原儿茶酸乙酯(22)和原儿茶酸丁酯(23)。其中,化合物1、2为新天然产物,化合物1-10、13-15、19、21-23为首次从八角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18为首次从八角茴香果实中分离得到。(2)化合物11、16、21-23比阳性对照VC表现出更强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其IC50值分别为(60.15±1.72)、(35.51±0.50)、(52.25±0.73)、(33.34±0.94)、(30.29±0.67)μmol·L-1。该研究结果揭示了八角茴香的化学成分,为深入开展八角茴香抗氧化活性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 2025,45(2):275-285
    [摘要](78)
    [PDF](57)
- 刘付永清1, 付琼耀1, 邵 敏1, 秦一心2, 罗斌圣2*
- 桂东南客家跌打损伤传统药用植物的民族植物学研究
- 客家人在长期的迁徙和适应新环境中,形成了客家武术文化。桂东南客家人在日常习武和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了丰富且独特的跌打损伤药用植物传统知识。为了系统调查和记录桂东南客家地区跌打损伤药用植物的种类、应用方法及其相关传统知识,该研究在2021—2024年,采用民族植物学的研究方法,以玉林市陆川县、博白县客家社区为例,对桂东南客家利用的跌打损伤药用植物进行了调查,并采用一致性水平(FL)指数对跌打损伤药用植物的传统知识一致性水平进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1)共记录桂东南客家跌打损伤药用植物97种,隶属于47科81属,以豆科(8种)和报春花科(7种)占比最高。(2)当地跌打损伤药用植物以野生植物为主,其中枝叶(27种)和全株(25种)是最常见的药用部位,草本(36种,占比37.11%)和灌木(31种,占比31.96%)是当地日常使用的跌打损伤药用植物资源。(3)跌打损伤药用植物的加工方法有煮水喝、煮水洗、煮水擦、泡酒擦、煲汤喝、加酒炒热敷、捣碎敷等,其中煮水喝和煮水洗的应用最广泛。(4)两面针、薄叶红厚壳、朱砂根、雪下红、黑叶小驳骨和小驳骨6种药用植物显示出较高的知识一致性水平,是当地治疗跌打损伤的最常见药物。此外,该研究还对当地跌打损伤药用植物传统知识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议。
- 2025,45(2):286-295
    [摘要](116)
    [PDF](30)
- 刘付永清1, 付琼耀1, 邵 敏1, 秦一心2, 罗斌圣2*
- 桂东南客家跌打损伤传统药用植物的民族植物学研究(附件)
- 客家人在长期的迁徙和适应新环境中,形成了客家武术文化。桂东南客家人在日常习武和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了丰富且独特的跌打损伤药用植物传统知识。为了系统调查和记录桂东南客家地区跌打损伤药用植物的种类、应用方法及其相关传统知识,该研究在2021—2024年,采用民族植物学的研究方法,以玉林市陆川县、博白县客家社区为例,对桂东南客家利用的跌打损伤药用植物进行了调查,并采用一致性水平(FL)指数对跌打损伤药用植物的传统知识一致性水平进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1)共记录桂东南客家跌打损伤药用植物97种,隶属于47科81属,以豆科(8种)和报春花科(7种)占比最高。(2)当地跌打损伤药用植物以野生植物为主,其中枝叶(27种)和全株(25种)是最常见的药用部位,草本(36种,占比37.11%)和灌木(31种,占比31.96%)是当地日常使用的跌打损伤药用植物资源。(3)跌打损伤药用植物的加工方法有煮水喝、煮水洗、煮水擦、泡酒擦、煲汤喝、加酒炒热敷、捣碎敷等,其中煮水喝和煮水洗的应用最广泛。(4)两面针、薄叶红厚壳、朱砂根、雪下红、黑叶小驳骨和小驳骨6种药用植物显示出较高的知识一致性水平,是当地治疗跌打损伤的最常见药物。此外,该研究还对当地跌打损伤药用植物传统知识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议。
- 2025,45(2):286-295
    [摘要](80)
    [PDF](24)
- 李金玲, 廖广凤, 玉其方, 谢达晶, 陈 连, 张进燕, 卢汝梅*
- 壮药水龙的苯丙素和黄酮类成分及其细胞毒活性研究
- 为探究壮药水龙(Ludwigia adscendens)的化学成分及其细胞毒活性,该研究采用硅胶、SephadexLH-20、C18中低压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对水龙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通过理化性质以及MS、NMR等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并运用MTS法检测单体化合物对5种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1)从水龙中分离鉴定15个化合物,包括9个苯丙素类化合物和6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九里香内酯(1)、sibirinol(2)、飞龙掌血酮内酯(3)、飞龙掌血内酯(4)、galgravin(5)、saurufurin C(6)、风藤奎醇(7)、山蒟素C(8)、denudatin B(9)、杨梅苷(10)、desmanthine-2(11)、山奈酚(12)、苜蓿素(13)、杨梅素(14)、3,4'-dimethoxy-5,7,3'-trihydroxyflavone(15),化合物1-9、11、13-15为首次从丁香蓼属植物中分离得到。(2)化合物6对人白血病HL-60、非小细胞肺癌A549、肝癌SMMC-7721、乳腺癌MDA-MB-231和结肠癌SW480有抑制作用,IC50值分别为14.40、27.35、12.19、31.67、33.53 μmol·L-1; 化合物11、12、15对人肝癌SMMC-7721有抑制作用,IC50值分别为31.61、30.71、9.17 μmol·L-1。该研究结果丰富了丁香蓼属植物的化学成分,为深入开展水龙抗肿瘤活性研究提供了参考。
- 2025,45(2):296-305
    [摘要](104)
    [PDF](35)
- 张 宝1,2, 金倩倩3, 陈婷婷1,2, 李 丽3, 孙 绪4, 刘 佳1,2, 李勇军3, 李 悦1,2*
- 蛇含委陵菜的三萜类成分及其细胞毒活性研究
- 为研究蛇含委陵菜(Potentilla kleiniana)的化学成分及其肿瘤细胞毒活性,该研究采用D-101大孔树脂、硅胶、ODS、Toyopearl HW-40、Sephadex LH-20等柱层析方法对蛇含委陵菜60%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结合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并运用MTT法测试各化合物对人宫颈癌细胞株Hela的细胞毒活性。结果表明:(1)从蛇含委陵菜中分离鉴定了15个三萜类化合物,分别为乌苏酸(1)、3β-O-乙酰基坡模醇酸(2)、2-氧代坡模醇酸(3)、坡模醇酸(4)、覆盆子酸(5)、野椿酸(6)、委陵菜酸(7)、 2α-羟基乌苏酸(8)、野蔷薇苷(9)、积雪草苷A(10)、常春藤皂苷元(11)、山楂酸(12)、阿江榄仁酸(13)、甘草次酸(14)、甘草酸(15),其中化合物 10、11、13-15为首次从委陵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 2-5、9、12为首次从蛇含委陵菜中分离得到。(2)细胞毒活性试验结果显示,化合物1、2、4、6、12对人宫颈癌细胞株Hela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半数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IC50)分别为(34.14±1.04)、(86.43±2.01)、(14.05±0.91)、(34.45±1.67)、(28.76±2.18)μmol·L-1。该研究结果进一步丰富了蛇含委陵菜的化学成分,为抗宫颈癌药物的研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 2025,45(2):306-316
    [摘要](88)
    [PDF](29)
- 梁胜焕1,2, 朱 慧2, 韦垠洲3, 郭东强2, 杨 梅1*
- 大叶桉家系精油组分及抗菌活性研究
- 为筛选出具有优良抗菌活性的大叶桉(Eucalyptus robusta)精油家系,探讨家系精油产率组分差异、变化和成分对抗菌活性的影响。该研究以南宁和武宣的4个5年生大叶桉家系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鲜叶水蒸气蒸馏法进行桉叶精油提取,鉴定了精油化学组分,并测定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伤寒杆菌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1)大叶桉4个家系桉叶精油组成以73.695%~84.535%的单萜类化合物为主,主要组分为蒎烯、水芹烯和对伞花烃,其中α-蒎烯在大叶桉1号家系含量可达41.629%,家系间的共有组分为α-蒎烯、β-蒎烯、α-水芹烯、d-柠檬烯、对伞花烃、γ-松油烯、4-松油醇和α-松油醇,1,8-桉叶素精油化学型产油率均较低。(2)不同桉叶精油对于环境变化响应不同,α-水芹烯、1,8-桉叶素、d-柠檬烯、α-松油醇和对伞花烃是大叶桉家系精油中的相关性组分。(3)大叶桉精油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伤寒杆菌具有抗菌活性,甚至3号家系显现出高于链霉素的抗伤寒杆菌活性,但均未发现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活性,而醇酮醛类物质的增加有利于提高精油抗菌活性。综上认为,大叶桉精油以单萜类化合物为主,其中以萜烯类化合物含量最高,家系间部分精油组分具有相关性且存在共有组分,组分中醇类、酮类和醛类化合物有利于抗菌活性的提高,但大叶桉1,8-桉叶素化学型产油率均较低,仍需进一步选育,该研究结果为大叶桉精油品种选优选育及在香料和医药应用方面提供了理论依据。
- 2025,45(2):317-327
    [摘要](120)
    [PDF](22)
- 赵小超1, 柴 玲2, 林 霄3*, 商 勋1, 葛竹妹1, 万广闻1
- 鬼点灯化学成分及抗结直肠癌活性研究
- 为探究鬼点灯(Bothriospermum zeylanicum)的抗结直肠癌活性成分,该研究采用ODS反相柱色谱、高压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对乙酸乙酯部进行分离纯化,通过质谱及核磁共振等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并釆用CCK8法检测化合物对人结直肠癌细胞(SW620、HT-29)及人正常结肠上皮细胞(NCM460)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1)从鬼点灯乙酸乙酯部共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富马酸(1)、原儿茶酸(2)、富马酸单甲酯(3)、3,4,α-三羟基甲基苯丙酸酯(4)、对羟基苯甲酸(5)、echiumin A(6)、echiumin B(7)、(+)-异落叶松脂素-2a-O-β-D-葡萄糖苷(8)、对香豆酰-α-L-鼠李吡喃糖苷(9)、对香豆酸(10)、(-)-5'-甲氧基异落叶松脂醇-3α-O-β-D-葡萄糖苷(11)、rupestrin B(12)。化合物1-12均为首次从鬼点灯中分离得到。(2)化合物8和化合物12对SW620细胞增殖具有一定抑制作用,其IC50值分别为(9.34±1.10)μmol·L-1和(0.33±0.06)μmol·L-1,化合物12对HT-29细胞增殖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IC50值为(15.94±1.56)μmol·L-1。该研究结果丰富了鬼点灯的化学成分,进一步明确了其抗结直肠癌活性成分,为鬼点灯的药效开发与利用提供了参考。
- 2025,45(2):328-336
    [摘要](112)
    [PDF](21)
- 范晶钰1, 任雨敏1, 唐 鲜1, 李玖一1, 马丹炜1,2*, 聂申明3
- 西南手参醇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和体外抗肿瘤活性评价
- 为挖掘西南手参醇提物的应用潜力,该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生化分析技术和MTT法,对西南手参醇提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和体外抗肿瘤活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供试西南手参醇提物中含有天麻素(质量分数为2.5 mg·g-1,浓度为0.25%)。(2)西南手参醇提物对羟基自由基、ABTS+自由基以及DPPH自由基具有显著的清除能力,并随着浓度的升高,作用更加明显,具有浓度依赖性,醇提物的浓度为2.0 mg·mL-1时最为显著,2.0 mg·mL-1的醇提取物对羟基自由基、ABTS+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81.68%、19.94%和48.16%; 而天麻素仅对羟基自由基具有清除能力,对ABTS+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没有清除能力。(3)2.0 mg·mL-1的西南手参醇提物对人肝癌SMMC-7721细胞和HepG-2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5.170 mg·mL-1和4.551 mg·mL-1,对人胃癌BGC-823细胞和MKN-45细胞的IC50分别为1.759 mg·mL-1和1.564 mg·mL-1,对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IC50为2.665 mg·mL-1,对人胶质瘤U251细胞的IC50为4.401 mg·mL-1,说明西南手参醇提物对人肝癌SMMC-7721细胞和HepG-2细胞、人胃癌BGC-823细胞和MKN-45细胞、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以及人胶质瘤U251细胞活性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中对人胃癌BGC-823细胞和MKN-45细胞的抑制效果最为显著,表明西南手参的抗肿瘤作用具有广谱性。综上认为,西南手参醇提物具有抗氧化活性,并且比其抗氧化活性物质天麻素具有更广谱的活性氧清除能力,依据活性氧与肿瘤发生之间的关系将其用于抗肿瘤的研究,发现其具有广泛的抗肿瘤特性,并发挥了天然植物通过多种成分协同作用的特性,抑制了多种肿瘤细胞尤其是人胃癌细胞的增殖。
- 2025,45(2):337-346
    [摘要](88)
    [PDF](31)
- 展莉平1, 任雪洋1, 张笑一1, 王瑞飞1,2, 孔盈利1, 王 强1,2, 李明军1, 杨清香1,2*
- 基于FUNGuild的山药腐烂块茎真菌群落研究及潜在病原真菌的分离鉴定
- 为探讨山药腐烂块茎的真菌群落特征及主要病原真菌,该研究采用ITS扩增子测序技术和FUNGuild分析阐明了其真菌群落组成、网络特征及生态功能类群,并对潜在病原真菌进行了分离鉴定。结果表明:(1)山药腐烂块茎中的优势菌门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优势属包括青霉属(Penicillium)、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镰刀菌属(Fusarium)、篮状菌属(Talaromyces)和粉红螺旋聚孢霉属(Clonostachys)等。真菌生态网络呈现明显的模块化结构和高比例的正相关边数(99.33%),真菌间趋向于极强的正向合作。(2)FUNGuild分析显示,10个真菌生态功能类群与山药块茎腐烂高度相关。其中,粪腐生-未命名腐生-木腐菌和内生-植物病原真菌的相对丰度分别为33.74%和23.64%,其代表性属分别为青霉和炭疽属。此外,与植物病原和木腐菌同时相关的生态功能类群共有3个,总相对丰度为13.67%,代表性属为镰刀菌属。进一步Trait分析表明,青霉、镰刀菌等7个属真菌可能与山药块茎腐烂密切相关。(3)共分离鉴定真菌22株,隶属于6个属,包括镰刀菌属(9株)、青霉属(5株)和曲霉属(Aspergillus,4株)等。该研究结果为阐明山药块茎腐烂的发病机理、定向使用农药及筛选生防菌提供了参考依据。
- 2025,45(2):347-359
    [摘要](116)
    [PDF](41)
- 李可铖1,2,3, 王富贵1,2,3, 王再旺1,2,3, 张晓玉1,2,3, 尤古丽4, 杨生超1,2, 梁艳丽1,2,3*
- 三七开花生物学与繁育系统研究
- 三七(Panax notoginseng)作为我国的名贵中药材,存在繁殖率低和野生资源灭绝等问题,为探究三七的开花生物学与繁育系统特征,阐明其自然状态下结实率低的原因,该文对其开花生物学参数、传粉系统和人工授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三七单花花期4~5 d,花序花期20~25 d,群体花期约60 d。(2)存在雌雄异位异熟现象,为典型的雄蕊先熟类型。(3)花粉粒为中型花粉粒,具有3条萌发孔沟。(4)开花第1天的花粉活力最高,开花第12天的柱头可授性最高。(5)杂交指数(OCI)为4,繁育系统为异交型,部分自交亲和,需要传粉者,花粉/胚珠比为(450.0~1 037.5),繁育系统为专性异交。(6)由授粉实验可知,繁育系统类型为自交授粉和异交授粉同时存在的混合交配系统,虫媒与风媒均可帮助其完成传粉。(7)访花昆虫有中华蜜蜂(Apis cerana)、黑带食蚜蝇(Episyrphus balteatus)和点蜂缘蝽(Riptortus pedestris),中华蜜蜂是主要传粉昆虫。综上认为,三七的繁育系统为兼性异交型,部分自交亲和,需风媒与虫媒传粉,花粉受限与花果期病害严重是影响其结实率的关键因素。该研究结果可为三七的良种选育及其扩繁提供理论依据。
- 2025,45(2):360-376
    [摘要](86)
    [PDF](24)
- 顾元钦, 郑健云, 黄 瑾, 胡静雯, 丁 妹, 杨 帆, 杜 勤*
- 丛枝菌根真菌对穿心莲生长及有效成分的影响
- 为探究不同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对穿心莲植株生长及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该研究采用盆栽实验,对穿心莲植株进行单一接种摩西斗管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s, FM)和地表多样孢囊霉(Diversispora versiformis, DV)处理,在接种后的30、60、90、120 d分别测定穿心莲幼苗的生长指标、生理生化指标和有效成分含量。结果表明:(1)2种AMF均能与穿心莲良好共生,在接种120 d时,FM、DV侵染率分别为76.76%和90.09%,DV侵染能力较强。(2)接种AMF显著增加了穿心莲的株高、叶片数、茎基粗、叶面积、地上鲜重,其中DV组分别提高了35.59%、54.79%、38.94%、23.44%、37.51%。(3)接种AMF的2个处理组根表面积、根体积、根尖数、根鲜重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DV组分别提高了28.43%、26.82%、18.54%、68.25%。(4)接种AMF的2个处理组丙二醛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和根系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DV组丙二醛含量降低了18.87%,其余生理生化指标分别提高了70.77%、12.51%、24.78%、48.91%。(5)接种AMF的2个处理组穿心莲内酯、新穿心莲内酯、14-去氧穿心莲内酯、脱水穿心莲内酯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DV组地上部分有效成分含量分别提高了20.82%、98.64%、65.96%、61.57%。综上认为,接种AMF可促进穿心莲植株根系发育,进而促进植株营养生长,提高采收部位生物量及植株有效成分含量的积累,其中地表多样孢囊霉促进效果较佳。
- 2025,45(2):377-388
    [摘要](86)
    [PDF](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