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刊  1981年创刊
  • 广西植物
  • 2023年 第43卷 第1期
  • 出刊日期:2023-01-25
【推荐文章】路晓平等:食用观音座莲(Angiopteris esculenta)是独龙族(中国云南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重要的野生代粮植物,其地下部分可用于加工蕨粉以制作食物。为深入调查和记录独龙族利用食用观音座莲的传统知识,该文采用民族植物学的方法对食用观音座莲相关的传统知识进行调查和记录,并运用食品科学的方法对蕨粉的基本成分、形态、理化性质及糊化特性进行了深入探究。结果表明:(1)食用观音座莲在独龙族的传统生计中有多种用途,定量分析表明其食用用途的相对引用频率(RFC)远大于其他用途,说明食用是独龙族利用该植物最主要的方式。(2)独龙族使用传统方法采集食用观音座莲膨大叶柄基部和根茎加工并食用蕨粉主要原因是蕨粉中富含淀粉,其总淀粉含量为86.2%,并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矿物元素。(3)蕨粉具有较好理化性质,其中冻融稳定性和凝沉稳定性较强,可用于冷冻食品和淀粉产品的生产、加工;回生值和衰减值远低于常见淀粉,说明其具有良好的热糊稳定性和冷糊稳定性且不易回生。综上表明,食用观音座莲蕨粉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潜能,通过人工栽培提高产量,有利于提高当地居民收入和促进偏远地区乡村振兴。该研究为食用观音座莲后续的加工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详细信息>>

  • 2023年 第1期 整期pdf文件
    2023,43(1)    [摘要](243)    [PDF](70)
  • 2023年 第1期 封面
    2023,43(1)    [摘要](186)    [PDF](85)
  • 2023年 第1期 目录
    2023,43(1)    [摘要](190)    [PDF](109)
  • 专刊:中药民族药与民族植物学研究
  • 路晓平1,2, 程 卓1,2, 龙春林1,2,3*
    独龙族传统代粮植物食用观音座莲的研究
    食用观音座莲(Angiopteris esculenta)是独龙族(中国云南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重要的野生代粮植物,其地下部分可用于加工蕨粉以制作食物。为深入调查和记录独龙族利用食用观音座莲的传统知识,该文采用民族植物学的方法对食用观音座莲相关的传统知识进行调查和记录,并运用食品科学的方法对蕨粉的基本成分、形态、理化性质及糊化特性进行了深入探究。结果表明:(1)食用观音座莲在独龙族的传统生计中有多种用途,定量分析表明其食用用途的相对引用频率(RFC)远大于其他用途,说明食用是独龙族利用该植物最主要的方式。(2)独龙族使用传统方法采集食用观音座莲膨大叶柄基部和根茎加工并食用蕨粉主要原因是蕨粉中富含淀粉,其总淀粉含量为86.2%,并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矿物元素。(3)蕨粉具有较好理化性质,其中冻融稳定性和凝沉稳定性较强,可用于冷冻食品和淀粉产品的生产、加工; 回生值和衰减值远低于常见淀粉,说明其具有良好的热糊稳定性和冷糊稳定性且不易回生。综上表明,食用观音座莲蕨粉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潜能,通过人工栽培提高产量,有利于提高当地居民收入和促进偏远地区乡村振兴。该研究为食用观音座莲后续的加工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3,43(1):1-11    [摘要](320)    [PDF](98)
  • 何 柳1,2, 龙春林1,2,3*
    稀有稻种长毛谷的民族植物学及营养成分研究
    长毛谷(Changmaogu/Oryza sativa)是云南省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白族支系拉玛人传统栽植的一个特有的有色稻种,是我国农家品种的典型代表,处于稀有濒危状态,但对该品种的研究较少。为促进长毛谷保护及可持续利用,该研究利用民族植物学及营养学的方法,对兰坪当地有关长毛谷品质特征、传统知识与文化、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测定稀有农家品种长毛谷的营养成分,与普通常见稻种的营养成分进行对比,探究长毛谷的营养价值。结果表明:(1)长毛谷产地的白族支系拉玛人积累了丰富的关于长毛谷的传统知识和文化,包括传统耕作知识、相关历史典故、传统食用知识和种子的交换及保存文化。(2)长毛谷具有高含量的可利用碳水化合物、水分、灰分、总膳食纤维和花青素且含有一定量的原花青素,表明长毛谷具有较高的营养保健价值。综上认为,长毛谷的原生境保护模式可为其他农家品种的保护提供科学参考,有利于长毛谷等农家品种的可持续利用。
    2023,43(1):12-20    [摘要](258)    [PDF](144)
  • 胡仁传1, 胡琦敏1, 农 友1, 罗斌圣2*
    我国白裤瑶饲料植物的民族植物学研究
    白裤瑶非常喜欢饲养和食用当地黑猪,对饲料植物的采集和管理具有独特而丰富的经验和知识。该研究旨在对白裤瑶地区饲料植物及其有关的本土知识进行民族植物学编目,在2019—2021年期间,该文作者多次前往当地进行饲料植物的民族植物学调查,利用了关键人物访谈、半结构式访谈和小组讨论,同时该研究还通过打分排序和统计植物利用频度来筛选出综合利用价值高的饲料植物。结果表明:(1)白裤瑶传统饲料植物共104种,隶属于42科85属; 被引用植物种数最多的科是菊科(16种,占总种数的15.38%),其次为荨麻科(13种,占总种数的12.5%)。(2)枝叶(56.73%)、全草(26.92%)和叶(8.65%)为当地饲料植物的主要利用部位,大多数饲料植物是草本植物(88.46%),多数饲料植物(占总数的64.42%)一年四季都可以采集,保障了家猪食物来源充足。(3)饲料植物的主要加工方法是将其切碎或打碎后煮熟饲喂。(4)当地被受访者引用最多的物种是玉蜀黍、构树、番薯、桑、金荞麦、稻。(5)根据综合打分排序,在当地具有较高综合评价的饲料植物分别为构树、番薯、桑、金荞麦、南瓜。白裤瑶对饲料植物用于养猪的传统知识非常丰富且保存较为完善,对其采集利用和管理十分科学,相关的饲料植物资源值得进一步开发和推广。该研究结果为白裤瑶传统知识的保存提供了数据支撑,并为现代新型饲料的开发提供了思路。
    2023,43(1):21-31    [摘要](236)    [PDF](84)
  • 李金月1,2, 谭运洪1,3, 李海涛4, 岩罕单5, 龚燕雄6, 肖云学7, 郁文彬1,3*
    基于分子与形态证据的傣药“傣百解”基原考证
    “傣百解”是傣医常用的一种解药,其基原植物最早记录是夹竹桃科苦绳(Dregea sinensis),后来被鉴定为夹竹桃科通光散(Marsdenia tenacissima)。为进一步澄清“傣百解”的基原植物,该研究结合形态与分子证据对“傣百解”基原植物及近缘种进行了整合分析。结果表明:(1)利用3个DNA片段(psbD-trnTtrnL-trnF、ITS)重建牛奶菜属(Marsdenia)及其他牛奶菜族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其结果显示“傣百解”样品与通光散样品构成1个独立的单系分支,并与灵药牛奶菜(M. cavaleriei)构成姐妹类群。(2)结合形态性状与模式标本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傣百解”基原植物与通光散模式标本基本一致,而其形态特征与姐妹种灵药牛奶菜存在明显差异。(3)进一步确定了“傣百解”的基原植物是通光散,其叶形态与花部性状差异可作为区分通光散和灵药牛奶菜的重要特征。该研究通过整合形态特征与分子证据完成了对“傣百解”的正本清源,该研究结果可用于市场药材的快速准确鉴定,为“傣百解”今后的开发与利用奠定了基础。
    2023,43(1):32-42    [摘要](253)    [PDF](79)
  • 廖广凤, 黎云清, 莫柳艳, 刘彩兰, 卢汝梅*
    白花银背藤中的生物碱及其细胞毒活性研究
    为研究白花银背藤(Argyreia seguinii)的生物碱类成分及其细胞毒活性,该研究采用硅胶、ODS、Sephadex LH-20及半制备HPLC等柱色谱法对白花银背藤的75%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并通过MTS法检测化合物对5种肿瘤细胞的增殖抑制活性。结果表明:从白花银背藤中分离得到9个生物碱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N-反式桂皮酰对羟基苯乙胺(1)、N-反式对香豆酰基酪胺(2)、N-反式阿魏酰酪胺(3)、N-顺式阿魏酰酪胺(4)、1H-吲哚-3-甲醇(5)、金色酰胺醇酯(6)、8-氧-四氢巴马亭(7)、8-oxypalmatine(8)和12,13-dihydro-8-oxoberberine(9)。其中,化合物1、4-9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7和化合物8对肝癌SMMC-7721细胞显示细胞毒活性,半抑制浓度(IC50)值分别为(15.50 ± 0.76)、(14.24 ± 0.72)μmol·L-1。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讨白花银背藤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奠定了基础,为厘清壮药“一匹绸”的药材基原提供了一定依据。
    2023,43(1):43-49    [摘要](282)    [PDF](94)
  • 刘 笑1,2,3, 王志萍1,2*, 李林杰1,2, 王昱涵1,2, 韦松基1
    壮药材火索藤的生药学研究
    为建立火索藤(Bauhinia aurea)的鉴别方法及含量测定方法,解决其真伪辨别的问题,分析其药效不一的原因,该文采用基原鉴别、性状鉴别、显微鉴别、薄层色谱法及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火索藤开展生药学研究。结果表明:(1)火索藤为多年生粗壮木质藤本,其茎、叶、花、果实表面均被红棕色茸毛。(2)茎横切面皮层可见大量石细胞群及晶纤维,髓部常见草酸钙簇晶、方晶; 叶横切面显示其叶为异面叶,皮层可见草酸钙簇晶、方晶,韧皮部可见分泌腔断续排列成环,韧皮部外侧常见晶纤维。粉末中可见草酸钙簇晶、晶纤维、石细胞、具缘纹孔导管、非腺毛、气孔。(3)各批次火索藤TLC斑点与对照品金丝桃苷、落新妇苷、槲皮苷在薄层色谱图的相同位置上显相同颜色荧光。(4)落新妇苷和槲皮苷进样量分别在0.005 888~2.355 μg(r=0.999 6)、0.039 55~1.582 μg(r=0.999 8)与峰面积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6.42%、104.2%,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 RSD)值分别为2.55%、1.79%。该文建立了火索藤的生药学鉴别方法和一种同时测定其中落新妇苷、槲皮苷的含量测定方法,该方法简便、稳定、准确,可为该药材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
    2023,43(1):50-59    [摘要](246)    [PDF](88)
  • 刘 芳1, 张远芳1, 李玲环2, 彭忠禄1, 王俊杰1*
    婆婆纳抗黑色素瘤物质基础的初步研究
    为明确婆婆纳(Veronica didyma)抗黑色素瘤活性部位及物质基础,该研究采用CCK8法评价了婆婆纳乙醇提取物4个萃取部位(石油醚层、乙酸乙酯层、正丁醇层、水层)乙醇提取物及单体化合物对黑色素瘤细胞株(B16和A375)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并使用植物化学方法和技术对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分离纯化。结果表明:(1)乙酸乙酯萃取部位(ethyl acetate extract,PPNE)较其他样品有更好抑制B16细胞和A375细胞增殖的作用,其半抑制浓度(IC50)值分别为0.177 mg·mL-1(B16)、2.826 mg·mL-1(A375)。(2)从活性部位PPNE中得到7个单体化合物,即对羟基苯甲醛(1)、胡黄连苷II(2)、isoscutellarein 7-O-(6-oacetyl)-β-allopyranosyl(1→2″)-β-glucopyranoside(3)、3'-hydroxyl-4'-O-methylisoscutellarein 7-O-[6-O-acetyl-β-D-all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ide(4)、6-O-veratroylcatalposide(5)、veronicoside(6)、 isoscutellarein 4'-methyl ether 7-O-(6-O-acetyl)-ballopyranosyl(1→2″)-β-glucopyranoside(7)。(3)7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HPLC分析结果显示这7个化合物是PPNE的较大量成分。(4)除化合物1外,其余6个单体化合物均有较好抑制黑色素瘤细胞增殖的作用,该文首次报道了化合物3、4、7的抗黑色素瘤活性。综上认为,婆婆纳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PPNE)为其抗黑色素瘤活性部位,环烯醚萜类化合物2、5、6和黄酮类化合物3、4、7可能为PPNE抗黑色素瘤的活性基础。该研究结果为合理利用其资源奠定了科学基础。
    2023,43(1):60-67    [摘要](228)    [PDF](72)
  • 徐碧林, 罗周瑜, 彭陈万里, 武 卉, 张子烨, 郑 玥, 郑永良*
    蕲艾内生细菌的分离鉴定及抑菌活性分析
    为探究蕲艾(Artemisia argyi var. argyi ‘Qiai')不同组织内生菌组成及其次级代谢产物的抑菌活性,该研究采用组织培养法对蕲艾根、茎和叶内生细菌进行分离,用滤纸片法检测内生菌发酵液挥发物对6种常见病原菌的抑菌活性,并分别对其最低抑菌浓度(MICs)和最低杀菌浓度(MBCs)进行测定,结合形态观察、生理生化性质及16S rDNA序列测定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1)菌株lzy-21、lzy-20和lzy-1分别具有较强的分泌纤维素酶、蛋白酶和脂肪酶的能力。(2)菌株lzy-20和wnn4-3发酵液挥发物对大肠杆菌、产气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MICs均为16 μg·mL-1; 对三者的MBCs依次为32、32、16 μg·mL-1和16、32、32 μg·mL-1。(3)菌株lzy-12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的MICs均为16 μg·mL-1,对二者的MBCs分别为32 μg·mL-1和16 μg·mL-1。(4)菌株lzy-17和lzy-21对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的MICs均为16 μg·mL-1,MBCs分别为16 μg·mL-1和32 μg·mL-1。其中,菌株lzy-1为首次从植物中分离到的皮提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pittii),菌株lzy-20、lzy-21和wnn4-3依次为高地芽孢杆菌(Bacillus altitudinis)、韩国芽孢杆菌(B. koreensis)和暹罗芽胞杆菌(B. siamensis),菌株lzy-12和lzy-17分别为松果黄体杆菌(Luteibacter pinisoli)和嗜烟节杆菌(Paenarthrobacter nicotinovorans)。该研究结果为充分利用内生菌资源生产工业用酶以及深入探究蕲艾功能内生菌及其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2023,43(1):68-78    [摘要](238)    [PDF](81)
  • 杨文婷, 张晓梅, 李国栋, 李俊楠, 杨承凡, 张爱丽*
    云南金铁锁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离及鉴定
    金铁锁(Psammosilene tunicoides)是西南地区重要的民族民间药物、云南白药等中成药的主要原料药。为分离并鉴定云南金铁锁根腐病病原菌,该研究采用微生物纯培养方法,分离纯化金铁锁根腐病植株根部的病健交接处组织,获得金铁锁根腐病病原微生物。按照Koch's法则验证分离得到的病原菌的致病性。结合形态学观察、真菌rDNA-ITS和TEF-1α序列分析以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鉴定获得的病原菌的种类。结果表明:(1)从金铁锁根腐病植株组织中分离纯化得到85株真菌,其中PSD-1、PSD-2、PSD-3菌株均能引起金铁锁的根腐病。(2)金铁锁健康植株接种PSD-1、PSD-2、PSD-3菌株后,产生与大田植株根腐病相似的症状,并且发病率分别为60%、61.7%、71.7%。(3)结合形态学观察及基因序列分析,鉴定该三株菌株均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该文首次报道了尖孢镰刀菌是引起金铁锁根腐病的主要病原菌之一,为深入探究具有根腐病生物防治功能的内生菌群及其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也为后续金铁锁病害的防治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3,43(1):79-87    [摘要](212)    [PDF](76)
  • 苏秀丽1,3, 李惠敏3, 唐 辉1,2*, 李良波4, 刘宝玉1,2
    黄花倒水莲内生真菌生物活性评价及HNLF-44菌株鉴定
    为充分开发黄花倒水莲( Polygala fallax)的内生真菌资源,获得具有抗植物病原真菌、抗氧化活性的内生真菌,该文以黄花倒水莲内生真菌为研究对象,使用平板对峙法检测内生真菌对6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测定内生真菌发酵液的DPPH清除自由基能力和总还原能力,评价内生真菌的抗氧化活性,并对具有强抑菌活性和抗氧化活性的菌株进行形态和ITS鉴定。结果表明:(1)黄花倒水莲内生真菌中有2株内生真菌对香蕉专化尖孢镰刀菌、柑橘树脂病菌、叶点霉菌、香蕉具条叶斑病菌、茄病镰刀菌、三七根腐病菌具有明显的抑菌活性,抑菌率在50.3%~91.4%之间,其中HNLF-5对柑橘树脂病菌的抑菌率为73.2%,HNLF-44对香蕉专化尖孢镰刀菌抑菌率为91.4%。(2)内生真菌发酵液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DPPH清除率均在80%以上,总还原能力吸光值范围为0.279 2~0.748 8。(3)HNLF-44菌株为链格孢属真菌。该研究表明,药用植物黄花倒水莲内生真菌具有较好的生物活性,为后续从黄花倒水莲内生真菌中挖掘潜在新型抑菌活性和抗氧化活性物质奠定了基础。
    2023,43(1):88-95    [摘要](182)    [PDF](69)
  • 万 丽1,2, 李典鹏2,3*, 唐 辉2,3, 刘宝玉2,3, 王满莲2,3, 卢凤来2,3, 郑玉梅1,2
    不同栽培年限黄花倒水莲产量与品质分析
    为确定黄花倒水莲的适宜采收期,该研究采用国标等方法对1~5 年生黄花倒水莲根系形态特征、生物量、药用成分、营养成分和矿质元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根系形态(根幅、基径及一级根径)和根生物量在前2年增长缓慢,第2~3 年增长迅速,第3年后趋于平缓。(2)不同药用成分含量在不同栽培年限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粗多糖在第1年含量最高,皂苷类化合物在第2年含量最高,黄酮类化合物在第4年含量最高。(3)矿质元素含量受栽培年限影响较复杂,Ca、Mg、Mn、Cu 含量在第3年累积至最多,Fe含量逐年降低,Pb含量与Fe含量变化规律相反。(4)粗蛋白含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总灰分含量与粗脂肪含量呈逐年降低趋势。(5)黄花倒水莲在第3年达到高产量,4~5 年生黄花倒水莲根中大多品质指标均处于最低值,第3年为黄花倒水莲较为理想的采收期。该研究阐明了黄花倒水莲在不同栽培年限根系的产量指标及品质指标积累动态变化规律,揭示了黄花倒水莲的最佳采收期,为黄花倒水莲高产优质栽培提供了技术指导。
    2023,43(1):96-102    [摘要](206)    [PDF](83)
  • 张汝胜1,2, 李 霞1, 黄永林2, 王亚凤2, 阳丙媛2, 李典鹏2, 何瑞杰2*
    广西地不容非药用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广西地不容(Stephania kwangsiensis)为防己科藤本植物,主要分布于广西,其药用部位(块根)中药名为“金不换”,有镇静、杀虫、抗炎、抗肿瘤、抗病毒、抑菌的作用,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为了充分利用该植物资源,明确广西地不容非药用部位中的化学成分,并发现其相关的活性成分。该研究综合运用正相Sephadex LH-20、正相硅胶、正相聚酰胺、MCI gel CHP-20P等多种柱色谱法对广西地不容非药用部位甲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所得单体化合物的结构经MS、1H-NMR、13C-NMR等波谱学数据分析及相关文献对照进行鉴定,同时用滤纸法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开展抗细菌(大肠杆菌、金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抗真菌(尖孢镰刀菌)的活性评价。结果表明:(1)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的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吐叶醇(1)、蚱蜢酮(2)、异紫堇定碱(3)、2-O-β-D-glucopyranosyl-D-arabinitol(4)、(9S,12S,13S)-trihydroxyoctadeca-(10E,15Z)-dienoic acid(5)、magnoflorine(6)、corchoionoside C(7)、委陵菜酸(8)、紫堇定碱(9)、克班宁(10)。其中,化合物1、2、4、5、6、7、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4、5、7、8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为首次从天然产物中分离得到。(2)在化合物浓度为6 mg·mL-1时,化合物1、2、5对大肠杆菌具有弱抑菌作用,化合物2对金色葡萄球菌有弱的抑菌活性,化合物3和化合物8对枯草芽孢杆菌有弱的抑制作用。综上表明,广西地不容非药用部位含有丰富的活性成分,具有开发利用的潜力。
    2023,43(1):103-110    [摘要](194)    [PDF](78)
  • 欧阳志伟1,2, 李 伶1, 覃 锋1, 何佶蔓1, 唐文迪1, 耿丽筱1, 覃江克1*
    岩黄连乙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研究
    为研究岩黄连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该研究采用硅胶、MCI、Sephadex LH-20、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岩黄连95%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核磁共振波谱(NMR)、高分辨质谱(HR-MS)等谱学手段鉴定其结构,同时采用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建立体外炎症筛选模型,并评价其抗炎活性。结果表明:从岩黄连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并鉴定了13个化合物,分别为黄连碱(1)、盐酸小檗碱(2)、文殊兰新碱(3)、甲基小檗碱(4)、脱氢卡维丁(5)、左旋四氢巴马汀(6)、药根碱(7)、紫堇定(8)、反式阿魏酸酰对羟基苯乙胺(9)、对苯二甲酸二丁酯(10)、山奈酚(11)、异地芰普内酯(12)、地芰普内酯(13)。其中,化合物3、4、8-1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获得; 化合物4、9、11对LPS诱导巨噬细胞RAW264.7产生炎症因子NO均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半抑制浓度(IC50)值分别为(18.8 ± 0.2)、(29.1 ± 0.3)、(18.0 ± 0.1)μmol·L-1,优于阳性对照吲哚美辛,在抗炎药物的研究与开发中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潜力。该研究结果明确了岩黄连的抗炎物质基础,为其进一步深度研究与开发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2023,43(1):111-119    [摘要](180)    [PDF](75)
  • 朱成豪1, 邹 蓉2, 唐健民2, 韦 霄2, 孙志蓉1, 史艳财2*
    茎花山柚叶的化学成分研究
    为深入认识特色植物茎花山柚(Champereia manillana var. longistaminea)的药效物质基础,该研究开展了茎花山柚叶95%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研究。结果表明:(1)采用硅胶柱层析(CC)、薄层色谱(TLC)、葡聚糖凝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反相硅胶柱层析(RPC18)与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方法,对茎花山柚叶乙醇浸提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进行了分离纯化,得到6个单体化合物。(2)通过核磁共振波谱(NMR)和高分辨质谱(HR-ESI-MS)数据,并结合文献数据对比鉴定了这些化合物的结构,6个化合物分别为蒲公英赛醇(1)、吲哚-3-甲酸(2)、(24R)-环菠萝蜜烷-3β,24,25-三萜(3)、(24R,S)-3β-24,31-环氧-24-甲基环烷(4)、1-O-亚麻酰基-3-O-β-D-吡喃半乳糖基-sn-丙三醇(5)、长烷基链甘油单酯(6)。其中,化合物1-6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2023,43(1):120-125    [摘要](244)    [PDF](92)
  • 王 丹1, 鄢小燕1, 彭明友 1, 张 雄1, 王建塔1, 汤 磊1, 晏 英1,2*
    鹧鸪花中一个新的木脂素
    为明确鹧鸪花枝叶的化学物质基础,该研究采用硅胶柱色谱、MCI、C18、Sephadex LH-20及制备HPLC等色谱技术对其进行分离和纯化,并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表明:(1)从鹧鸪花枝、叶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单体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新化合物8-O-4'-木脂素,即heynealigan A(1)、3β,21-dihydroxy-24-methylenecycloartane(2)、3-oxo-threo-23,24,25-trihydroxytirucall-7-ene(3)、16-dehydeoxy-23β-hydroxymeliasenin F(4)、ergost-5, 24(28)-diene-3β, 23S-diol(5)、7α-羟基谷甾醇(6)。(2)化合物1为新的木脂素,化合物2-4为三萜化合物,化合物5和化合物6为甾体化合物,化合物2-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该研究结果为鹧鸪花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3,43(1):126-131    [摘要](196)    [PDF](74)
  • 盛天露1, 付璐鹭1, 许俊申1, 尚锐峰1, 陈钟文1, 刘 峰2, 刘 华1*
    蒙古苍耳抑制坏死性凋亡(necroptosis)活性部位化学成分研究(Ⅰ)
    苍耳(Xanthium strumarium)为民间传统药用植物,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蒙古苍耳大孔树脂50%乙醇洗脱部位具有显著的抑制细胞坏死性凋亡(necroptosis)活性。为明确蒙古苍耳(X. mongolicum)的活性成分,活性部位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制备高效液相色谱、重结晶等多种方法进行分离和纯化,运用NMR、MS等波谱方法并结合文献数据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表明:从该活性部位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hydroxydihydrobovolide(1)、树莓酮(2)、水杨醇(3)、对羟基苯乙酮(4)、对羟基苯甲醛(5)、咖啡酸乙酯(6)、阿魏醛(7)、异东莨菪素(8)、3,3'-bis(3,4-dihydro-4-hydroxy-6-methoxy-2H-1-benzopyran)(9)、axillarin(10)、槲皮素(11)、(+)松脂素(12)、β-谷甾醇(13)和棕榈酸(14)。化合物1-4、7-10均为首次从苍耳中分离得到。
    2023,43(1):132-138    [摘要](202)    [PDF](84)
  • 王 欢1,2, 周 谣1,2, 张 灿1, 刘 青3, 周 萍3, 李金玉1,2, 娄华勇1,2, 潘卫东1,2*
    血人参石油醚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为深入探究血人参中的活性物质成分,该文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以及重结晶等方法对血人参石油醚部位进行了系统分离纯化,并利用现代波谱技术对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表明:从血人参石油醚部位共分离得到22个单体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酮(1)、豆甾烷3,6-二酮(2)、6β-羟基-豆甾-4-烯-3-酮(3)、(22E)-5α,8α-epidioxyergosta-6, 22-dien-3β-ol(4)、美迪紫檀素(5)、sativan(6)、2',4'-二羟基查尔酮(7)、6,7-dimethoxy-4-hydroxy-1-naphthoic acid(8)、对羟基苯甲酸乙酯(9)、2,4-二羟基苯甲酸乙酯(10)、(9E,11E)-13-oxo-9,11-ocatadecadienoic acid(11)、(9E,11E)-13-oxo-9,11-octadecadienoic acid methyl ester(12)、9-oxo-10E,12E-octadecadienoic acid methyl ester(13)、9-hydroxy-10E,12Z-octadecadienoic acid methyl ester(14)、pinellic acid(15)、9-oxo-10E,12E-octadecadienoic acid-(2S)-2,3-dihydroxypropyl ester(16)、β-谷甾醇(17)、白桦脂酸(18)、3β-hydroxyolean-12-en-11-one(19)、高丽槐素(20)、珊瑚菜素(21)、棕榈酸(22)。其中,化合物1-3、7、11-16均为首次从豆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16均为首次从木蓝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16、18、19、21均为首次从血人参中分离得到。该研究结果进一步丰富了木蓝属植物血人参的化学结构类型,为该药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奠定了科学基础。
    2023,43(1):139-147    [摘要](190)    [PDF](76)
  • 宋静静1, 罗美苗1, 李 露1, 杨子聪1, 王琳1, 诸葛才智1, 邱清华2, 朱开昕3, 苏本伟3, 龚 斌1*
    广西夹竹桃内生真菌的多样性和抑制几种水产病原菌活性筛选
    为研究夹竹桃(Nerium oleander)内生真菌的多样性并评价其次生代谢产物的活性,该研究对广西夹竹桃(Nerium oleander)的内生真菌进行分离纯化,采用形态学和ITS序列分析结合的方法进行鉴定,以5种指示菌(其中有3种弧菌)对内生真菌提取物进行抑菌活性筛选。结果表明:(1)从广西夹竹桃中共得到19株内生真菌,这19株内生真菌都属于子囊菌门,涵盖5个目7个属,包括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球座菌属(Guignardia)、叶点霉属(Phyllosticta)、新壳梭孢属(Neofusicoccum)、曲霉属(Aspergillus)、隔孢壳科新属(Nothophoma)和间座壳属(Diaporthe),优势属为炭疽菌属(分离率为36.85%)和球座菌属(分离率为21.05%),其中炭疽菌属主要分布于茎,球座菌属全部来源于叶。(2)jing-117(Neofusicoccum sp.)和ye-130(Guignardia sp.)对坎氏弧菌有较为特异的抑菌效果,ye-136(Aspergillus sp.)能同时抑制蜡样芽孢杆菌和坎氏弧菌,ye-135(Aspergillus sp.)和jing-116(Colletotrichum sp.)仅能抑制蜡样芽孢杆菌,ye-134(Guignardia sp.)对溶藻弧菌有抑制作用。该研究首次基于ITS序列揭示了广西夹竹桃内生真菌存在较为丰富的多样性,并筛选到一些有抑菌活性的菌株,其提取物可以抑制水产病原弧菌的生长,具有较好的开发潜力。
    2023,43(1):148-154    [摘要](160)    [PDF](75)
  • 霍晓敏1,2, 李丽君1, 冉坚强1, 薛 站1,2, 刘丽娜3, 谭承建1*
    黔产大青化学成分及其抗菌活性研究
    大青(Clerodendrum cyrtophyllum)是苗族地区常用的药用植物。为研究黔产大青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菌活性,该研究采用大孔吸附树脂、反相柱色谱、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 柱色谱、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大青95%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和纯化,并根据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结构,采用MTT法评价其抗菌活性。结果表明:从大青中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木栓酮(1)、α-amyrin palmitate(2)、sambuculin A(3)、22-dehydroclerosterol(4)、isopetasin(5)、taraxasteryl palmitate(6)、豆甾醇(7)、22-dehydroclerosterol-3-O-β-D-(6'-O-margaroyl)-glucopyranoside(8)、3-O-β-D-galactopyranosyl-(24β)-ethylcholesta-5,22,25-trien(9)、肉苁蓉苷D(10)、tortoside F(11)、balanophonin(12)、木犀草苷(13)、类叶升麻苷(14)、木犀草素(15)、acantrifoside E(16)、trichotomside B(17)、肉苁蓉苷C(18),其中化合物2、3、5、6、8-13、16-18均为首次从大青中分离得到。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13对乳房链球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该研究丰富了大青化学成分,为其在抗奶牛乳房炎药物的研发提供了参考。
    2023,43(1):155-164    [摘要](184)    [PDF](86)
  • 张高荣1,2, 黄锡山2, 黄 艳2, 赖红芳1, 王爱娟1, 李 俊2*
    刺桑皮正丁醇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为研究刺桑(Taxotrophis ilicifolia)皮正丁醇部位的化学成分,该研究采用硅胶、ODS、Sephadex LH-20、反相半制备高效液相等色谱法对刺桑皮正丁醇萃取部位进行分离纯化,并综合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其化合物的结构。结果表明:从刺桑皮正丁醇萃取物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icariside E5(1)、裂环异落叶松脂醇-9-O-β-吡喃葡萄糖苷(2)、2,4,6-三甲氧基苯酚-1-O-β-D-葡萄糖苷(3)、9-O-β-glucopyranosyl trans-cinnamyl alcohol(4)、3,4,5-三甲氧基苯酚-1-O-β-呋喃芹糖基-(1″→6')-β-吡喃葡萄糖苷(5)、3-羟基-4,5-二甲氧基苯酚-β-D-吡喃葡萄糖苷(6)、2,6-二甲氧基-4-羟基苯酚-1-O-β-D-吡喃葡萄糖苷(7)、isotachioside(8)、ficuscarpanoside A(9)、uridine(10)、methyl syringate 4-O-β-D-glucopyranoside(11)、3,4,5-三甲氧基苯酚-β-D-吡喃葡萄糖苷(12)、木犀草素(13)、人参皂苷Rg1(14)、(+)-lyonirenisol-3α-O-β-D-glucopyranoside(15)、myricetin 3-neohesperidoside(16)。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2023,43(1):165-173    [摘要](224)    [PDF](70)
  • 黄梓泓1, 宋鸿志1, Edward J. Kennelly2, 谭钦刚1,2*
    络石藤与地瓜藤抑制NO活性及差异性化学成分研究
    络石藤为药典记载的常用中药,而地瓜藤在民间部分地区用作络石藤。为明确两种药材抗炎活性及相关化学成分间的差异,初步探讨其可能的药效物质基础,该研究通过检测不同浓度络石藤与地瓜藤醇提物对RAW264.7细胞存活率的影响,采用Griess试剂法测定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上清液NO释放量,利用UPLC-Q-TOF-MS/MS技术对络石藤与地瓜藤醇提物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结合多元统计学中的OPLS-DA模型鉴定两种药材的差异性化学成分。结果表明:(1)两种药材皆具有一定的NO抑制作用,络石藤粗提物的抑制作用稍强于地瓜藤。(2)络石藤与地瓜藤的化学成分存在明显差异,络石藤中的21个差异性成分主要为木脂素类,而地瓜藤中的10个差异性成分主要为黄酮类。综上认为,差异性化学成分可能是造成这两种药材抗炎活性差异的主要活性物质。该研究结果为络石藤与地瓜藤的抗炎药效物质基础和质量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3,43(1):174-182    [摘要](190)    [PDF](69)
  • 贾 凯, 刘 俊, 耿晓桐, 张耀洲, 肖 颖*
    细叶十大功劳叶中总生物碱大孔树脂纯化及抗氧化研究
    为确定细叶十大功劳(Mahonia fortunei)叶中总生物碱大孔树脂分离纯化的最佳工艺条件及抗氧化活性,该研究通过比较6种大孔吸附树脂对总生物碱的静态吸附和解吸附效果,优选出最佳树脂并考察其动态纯化总生物碱的工艺条件,并采用DPPH法对纯化前后的总生物碱抗氧化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AB-8型大孔吸附树脂纯化效果最好,其最佳工艺条件为上样浓度50 mg·mL-1(生药浓度)、上样量26 BV、上样液流速2 BV·h-1; 吸附完成后,以3 BV水洗后再以4 BV 50%乙醇洗脱,在此条件下得到的总生物碱含量由13.33%提高到56.64%。(2)各样品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为对照品Vc(IC50=10.39 μg·mL-1)>总生物碱纯化品(IC50=39.08 μg·mL-1)>总生物碱粗品(IC50=55.28 μg·mL-1)。综上表明,AB-8型大孔吸附树脂可有效富集细叶十大功劳叶中总生物碱有效部位,细叶十大功劳叶中总生物碱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
    2023,43(1):183-189    [摘要](176)    [PDF](62)
  • 袁亚敏, 周晓欢*, 王凤霞, 明虎斌, 何佩娜, 王继红
    椿根皮的化学成分及抑菌活性研究
    为探寻椿根皮抑菌的物质基础,该研究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等方法对椿根皮甲醇提取物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析单体化合物的结构,并以卡那霉素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法测试化合物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从椿根皮中得到2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pleuchiol(1)、withastramonolide(2)、7-ketositosterol(3)、白桦酯醇(4)、桦木酸甲酯(5)、1, 2, 4-trimethoxybenzene(6)、顺丁烯二酸二甲酯(7)、sonderianol(8)、dibutyl phthalate(9)、pinoresinol(10)、对羟基苯甲酸乙酯(11)、avenalumic acid methyl ester(12)、5,3'-dihydroxy-3,7,4'-trimethoxy-flavone(13)、spathulenol(14)、2-甲基-5-丙基酮-7-羟基色原酮(15)、 7,4'-dihydroxyflavone(16)、annphenone(17)、3-羟基-4-甲氧基苯甲酸(18)、5,3',4'-三羟基-7-甲氧基二氢黄酮(19)、邻苯二甲酸二丁酯(20)、4-O-甲基没食子酸(21)、对苯二甲酸二辛酯(22)。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椿根皮中分离得到。抑菌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2对绿脓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化合物3对枯草芽孢杆菌有抑制作用,化合物8对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化合物17对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2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抑制作用与卡那霉素无显著差异(P>0.05)。
    2023,43(1):190-198    [摘要](186)    [PDF](68)

更多>>